最近忙房事,穿梭在一個又一個人的家裡,想像自己在此起居的感覺。其實也沒太多時間可想像,短短幾十分鐘的萍水相逢,隔天便開始與所有求愛者價格廝殺,在一萬又一萬瑞典克朗的向上追加當中,漸漸放下心中石頭,轉身離開尋找下一戶。經過多次實戰,見面時感受的往往已不再是它的氣質與靈魂,而是我能不能養得起它。越高越多人愛、越大越貴。
第二次買房了,上次只求有地方住就好,這次想換到自己真的會愛上的,只是要求眾多如我,實在難以尋覓,採光好不好、戶型合不合理、是否緊鄰大馬路、樓層夠不夠高、有沒有洗碗機和洗衣機,把種種條件過濾之後,得到的都是自己無力所及的,但我的個性嘛,總是想要挑戰自己可能得不到的,在邊緣中奮力向上躍進。瑞典的房價與收入比例算穩定可負擔,但在首都寸土寸金的年年飆漲變形後,就算碰到疫情,蛋黃蛋白區的房價仍是屹立不搖、傲視全國。
前幾天才和朋友說到,斯德哥爾摩地區的房屋買賣還滿資本主義導向,房仲把你的房子拍照完丟上網,宣布哪天的幾點幾分開放大眾參觀數十分鐘,然後隔天就任由所有參觀者出價競爭,好的物件往往一天內就競標完成,出價最高者當天馬上飛奔簽約,避免第二高價者不甘心又再往上追加;甚至好幾次,房子在指定參觀時間前,就被人砸高價直接買下。刺激的是,你最多有30分鐘的機會,決定你是否該砸下超過千萬臺幣擁有一個12坪的麻雀公寓,至於電路有沒有牽好、水管有沒有問題、木質地板牢不牢固,全建立在信任之上,反正你不要,別人還是搶著要。首都區從不停歇的人口移入以及尊貴區段一戶難求的加乘作用下,老練的買家經常是直接在底價上一口氣砸上百萬臺幣,嚇走其他虎視眈眈卻財力不足的掠食者。反正市場決定一切,政府雖已緊縮貸款標準來阻擋財務不穩者進入市場,一套公寓幾年後飆漲六成,幾年前都還是常有的事。
但房事畢竟還是基本權利,給國民可安身立命的家,對政府來說仍然重要。就算是在首都郊區,大眾運輸依然便捷,生活機能也是應有盡有,房價相對穩定可負擔;但若想挑戰精華區,不管是為了便利地段或築巢引鳳,都是各憑本事了。譬如我曾不自量力地去高貴區看房,路上一個個精緻又氣宇軒昂的人們與我擦身而過,穿著簡便卻氣質出眾、靜謐的公園裡鳥語花香,滿足各種雜誌上美好生活的想像,雖然社區小餐館裡價格嚇人、公寓裡的睡房難以轉身,都還是讓我鼓起了勇氣,給了房仲一個心裡的價格。
西裝筆挺的他露齒一笑,自信卻又不失禮貌地說,會把我介紹給他同事,她那邊會有更適合我的物件。
有夢依然最美,希望相不相隨再說。